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资料 > 正文
 

【教学工作总结16.7.6】教学工作总结个人

发布时间:2019-09-10 09:52:23 影响了:

  《教学工作总结16.7.6》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教学工作总结16.7.6

教学工作总结

高一语文组 宋全印 2016、7、6

盘点一学期的工作,有点滴收获,促发更深地思考。

认为思考比教学内容更重要。通过让学生学会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现代教学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明确教学目标

确保弄透每一个知识点是我每堂课追求的目标,尽量做到“精”“准”“透”。当然在每节课,也尽量渗透想像、联想、形象、发散等思维训练。如在学习选修时,我抛开教参,自己深入理解教材并独立教学设计,成功上了一节公开课《种树郭橐驼传》。并就此课完成了教学反思《引导学生找到解读密码》。

二、独立教学设计

在作课《种树郭橐驼传》之前,一直在想“怎样引导学生读出文章的本意、深意和新意”?从教学设计到教案再到课堂,始终把握一个方向,教给学生解读文章的系统思维,文言文教学不仅仅要夯实文言基础知识,也要弄清文章蕴含的情感、温度和思想。

1、以“种树”与“养树”的区别为切入点,引发学生思考。

由此切入,可作为解读文本的第一把钥匙。依据生活经验,学生知道什么是“种树”,但什么是“养树”,学生真就不懂。引导他们到文中找答案。能概括出“养树”总的思想是“顺天致性”,具体方法是“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由“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得出“使树的身心得到滋养”,由“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得出“休息”,从而得出“养”的概念:使身心得到滋养和休息,以增进精力。自此学生会明白什么是“养树”为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意图做铺垫。

2、关注虚词,通过虚词互换对比,激起学生情感。

此处互换对比,可作为解读文本的第二把钥匙。在学生找出官戒行为之后,提出“这几句一共出现了3个“尔”4个“而”,第三段说“植木之性”时用了8个“其”,将虚词互换一下如何?”的问题,学生默读后一时沉默,举例引导后,学生能感受到:其,客观存在,灵活自由,更好表现了给予空间对其身心的滋养;尔、而,指向性强,情感强烈,更能表现出官吏的约束。不是“养民”,而是“扰民”。

通过虚词互换对比,将文本理解的思路直接指向文本解读核心。

3、重视体裁,由体裁特点引向深入思考,锻炼学生思维。

凭借体裁特点,可作为解读文本的第三把钥匙。分析完类比写作手法,适时介绍了写作背景之后,提出“作者在文中并没有直接交代正确的“养人”之术。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为官治民应该怎样”和“这篇寓言体传记给我们什么启示”两个问题,让学生打开发散思维的阀门,将思考引向深入。

作课《种树郭橐驼传》,算是在文言文教学上的一次尝试,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比如课堂上的大声朗读、课堂的氛围、师生的互动、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对学生的提问方式等等方面,还需加强、改善。但好在从教学设计到教案都是独立完成的,算是自己的东西,也就信心满满地上完了课。

三、丰富教学手段。

通过声调、高低等调节节奏,投入激情讲解调节氛围,联系实际调节思维活跃程度,目的让学生注意听,摸清思路,找到老师的思维,可仿可学。

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学生自主性。

在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大体上的教学流程是:一段段读、翻译、圈画重点、做标记,一篇篇(转载于:www.fwwang.cn 在点 网)过去之后,连我自己都感觉缺乏新意,学生时代的我对逐字逐句翻译深感厌倦和疲惫,如此下去,学生不厌倦才怪。

于是,决定打破平时的上课套路。在准备《伶官传序》一课时,得到导学案设计者卜老师的启发,确定第一课时的重点为梳理出庄宗李存勖的生平大事记及相关句子的翻译、文言知识,难点为找出文章的论点。确定第二课时的重点为学案中的文言现象(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解决了以上重点,梳理翻译全文对高二学生来说不是难事,所以对文章不做逐字逐句翻译。范文TOP100难点为文章的论证方法、积累名句和仿写。

上课时,我问文章的主人公是谁?有的说李存瑁,写下李存勖并注音,勖当怎么讲,勉励。李存勖哪个朝代的?后唐。写下908年、912年、923年、926年四个年代,李存勖在这几个年代年龄是多少?学生很快找出分别是23、27、38、41岁,李存勖在这几年做了什么?学生一时发蒙,我提示可以从后往前推。

学生先推出了926年李存勖41岁时身死国灭,为天下笑;陆续找出了923年38岁时函梁君臣之首;912年27岁时系燕父子以组;908年23岁时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我逐一板书。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什么?请同学翻译过来。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答,翻译完句子,同时解决了活用现象和特殊句式,重点文言知识一目了然。在解决“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句时,引入了“吾其还也”,将“其”做了对比。

通过几个年代,我们可以得出他得天下用了多长时间?学生答,15年。失天下用了多长时间?学生答,3年。通过学生的回答,能感觉到学生还在学习的状态。还需趁热打铁,紧接着问,这一盛一衰关键是什么?学生忙低下头去找,这一句就是文章的论点。有学生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有学生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有学生说,“盛衰之理,思想汇报专题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学生分别翻译了这三个句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中的“于”,学生遇到了障碍,翻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而解决了问题。三种观点那一种是正确的?学生茫然。李存勖15年打天下,3年失天下是什么原因?15年打天下靠什么?3年失天下又是什么原因?三种观点那一种是正确的?学生答,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学生翻译并理解。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不是论点是什么?“忧劳”和“逸豫”是根据论点中的那个词得出的?学生答,人事。由此可见,“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呼应论点的结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一句又是什么呢?对谁说的话?生答,借古讽今,对北宋统治者说的。

第一课时的作业要求整理7个重要的句子。

第二课时解决了学案中的文言现象(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又将其与《六国论》论证方法做了对比,最后学生仿写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句子。开元君主唐太宗,开创盛世,却因专宠贵妃,导致盛唐衰落;----------,----------,却因--------------,导致-----------;----------,----------,却因--------------,导致-----------。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五、深入研究高考真题,补齐自己的短板

一轮复习开始以来,一直把弦绷得紧紧的,要梳理头绪,要筛选好题,要不

断批改反馈,要给方法,要活跃课堂气氛,更要反传统,把握高考方向,研究课标与考纲。

下阶段准备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以下十种辨证分析能力:①矛盾分析;②现象与本质分析;③数量与质量分析;范文写作④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⑤因果分析;⑥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⑦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⑧内容与形式分析;⑨内因与外因分析;⑩纵向与横向分析。

期待下学期能有更大收获。

  《教学工作总结16.7.6》是篇好范文参考,讲的是关于学生、什么、分析、翻译、文章、可以、教学、思考等方面的内容,觉得好就请(CTRL+D)收藏下。

相关热词搜索:工作总结 教学 16 7 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0 版权所有 人事培训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14009742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