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安政法 > 正文
 

接触网总结_编制接触网工程技术总结

发布时间:2019-08-21 09:55:57 影响了:

  《编制接触网工程技术总结》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

篇一:接触网个人技术总结

接触网个人技术总结

------- 勤学苦干勇攀高峰

我是##供电段##接触网工区接触网工###。经过3年学习毕业于忻州铁路运输技校接触网专业,1988年在忻州工区从事普速线接触网工作,1998年在忻州接触网工区任班长,2001年担任朔黄铁路滴流磴工区工长。2004年调回忻州接触网工区,2005年取得了接触网技师级工证书。

一、实践中累积技术,累积中练就本领。

参加工作以来,通过拜师学艺,在师傅的指导下,虚心向好同志学习,不断和同事进行业务交流互相学习,业务素质、操作技能都得到了很快的提高。通过不断学习和在接触网工作中的不断实践和总结获得了一些工作经验。通过对理论知识学习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实践总结。

(1)在天窗作业中不断虚心向别人学习,学习好的工作方法、操作技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做到“我不伤害别人、我不伤害自己、我不被别人伤害、我保护别人不被伤害”。在检修作业中,自己首先弄清楚作业目的严格按照作业流程进行作业,同时在检修中细致观察受力部件、受力方向,做到“看、测、紧、调、换、擦、拍、划、记”九字检修作业方针,设备“整治一段、验收一段、安全一段”的质量安全目标。

作业现场快速计算调整定位器坡度的方法;

我们都知道定位器的坡度安全值为1/5—1/10,可是由于在现场作业的过程中,时间紧,任务重,我们的操作人,工作领导人不得不花很长的时间来测量、计算该定位器坡度是否合适,费时、费力、并且容易计算错误,我根据现场职工们的具体情况,总结了一套作业现场快速计算调整定位器坡度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此方法是将定位器坡度换算成具体的数据,(职工们只需记住在500mm处水平尺量出的与定位器的高度,减去1/3的超高数据,得出的数据在50mm-100mm就说明该坡度符合安全值要求,反之,需调整至50mm-100mm之间,达到要求,该方法实用性强,易于记忆,能大大提高劳动效率。

(2)对于接触网非正常情况下的应变能力,也在工作中逐步累积起来。在接触网运行检修经历中,也经历过和处理过多起大小事故,同时通过学习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方法,总结出一些工作经验。

二、用学到的新技术、新工艺带到实际的作业中

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专长,认真努力的搞好本职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能和同事遇到问题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自己在懂的地方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同事,不懂的地方虚心向同事学习。

三、以上是我从事接触网工作的心得体会,其中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钻研专业,提高自身素质,进行不断的改进。随着铁路的发展,新设备、新工艺广泛采用,我决心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学习新知识新工艺,更快适应设备的更新和科技

发展,并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总之,铁路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我们这一代铁路职工的光荣使命,,我必须更加努力学习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范文写作不断完善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的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动力,只要我们每一个职工都在自己的岗位上献出自己的一份聪明才智,铁路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就一定能够达到,铁路现代化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四、坚持标准化作业,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标准化作业是我们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坚持标准化作业才能保证人身安全、设备

安全。我在作业中先学习后操作,严格按照规定作业,养成了标准化深入内心的好习惯。

五、争分夺秒、确保施工进度

在作业中,要时刻保持在最佳状态,接触网作业是挣分夺秒的工程。作业中严格执行《接触网安全工作规程》和《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时刻保证设备的技术标准达到最标准化。作业中严把标准关、争分夺秒在计划点之内完成检修计划,确保设备全面运行。

六、增强学习、再创新高

业务知识和技术能力是生产安全的保障,业务知识也是工作的重点,平时坚持学习和技术能力的提高。提高对接触网检修系统性的认识提到了良好的作用。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保证生产运输,确保安全供电,为铁路的发展和明天贡献力量,再创新高。

篇二:接触网技术总结

技术总结

本人XX年X月毕业于XX大学,所学专业是XX专业,于XX年X月到XX工作。在这XX月的工作中,我接受了XXX等工作。这是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但是经过单位领导与同事的耐心指导,使我在较短的时间里适应了单位的工作环境,思想汇报专题也熟悉了单位工作的基本流程。通过在单位的学习和领导的教导下,让我体会到,学校学习的知识只是九牛一毛,在单位领导和同事的身上还有大量的知识和技能需要我学习。参加工作后,我刻苦专研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业务专业技能,通过老师傅的指导,虚心学习,不断请教业务相关问题,业务素质,操作技能得到了很快进步。

参加工作以来,我不懈地努力学习着理论知识,利用曾在学校期间学习的知识实践在现实的生产中,不断的巩固着业务知识基础。一方面努力学习大量理论基础如XXX等诸多类似的书籍已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子里。一方面在工作中不断虚心向别人学习,学习老师傅在工作中好的方法,操作技能等在书本中学习不到的知识,取长补短,使自己在各方面得到了充实也是我的工作窍门。

理论联系实际是当今在工作中所重点提倡的。在参加了多次接触网维护和事故抢修的实际作业后,先后又参与了设备维护和技术革新,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了牵引供电设备的运行规律,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现场经验,为提高设备质量,确保安全生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由于接触网强大的线索弹性及物体惯性是极易造成人身安全事故发生的隐患。因此在作业中坚持“三严”( 严抓、严管、严考核)标准,经常参加班组职工进行的安全学习、安全分析,保证质量效率的同时再三强调作业中要首先保证自身安全。还会针对工区作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措施;按照检修计划合理进行生产。我认为设备质量的好坏,跟检修人员的素质、责任心、业务水平、操作技能有着直接的关系,若工人们责任心强,技术精湛,范文TOP100安装和检修的设备质量就会高;反之,设备就会存有缺陷暗藏隐患,就这一特点,我总结出人的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每次参加我负责的作业之前,我都要召开安全会议,强调作业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在我的参与与努力下,我们工区始终都是安全作业,没有发生过任何安全事故。

在日常工作与生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着这个群体,结合工作需要和设备运行中容易发生的问题采取边学边教边练的方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学习与指导,让职工提出问题,然后大家讨论,得出正确答案。通过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使职工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了记忆,技术业务水平得到了整体提高。

在进一步接触单位的工作过程中,以及与同事间的沟通,都使我在单位的工作中不断的成熟。这些经历让我在工作中成长,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能考虑全面。在此,我要感谢我的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入职指引和帮助,感谢他们对我工作中出现的失误的提醒和指正。经过一年多的工作,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接触网方面的知识,当然我还有很多不

足的地方,我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开拓创新不够,在科研上投入不够,科研管理的决策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重大成果较少等。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处理问题的经验方面有待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增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更加努力学习,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勤奋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并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篇三:路基接触网基础工程施工技术总结

目 录

1 编制说明...................................................1

1.1编制依据..............................................1

1.2编制原则..............................................1

1.3编制范围..............................................1

2 工程概况...................................................1

3 施工工艺流程...............................................2

4 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2

4.1螺栓间距超标..........................................2

4.2限界和高程出现偏差....................................2

4.3螺栓被撞歪............................................3

4.4钢筋加工..............................................3

4.5混凝土施工...........................................3

5接触网基础施工的成功经验...................................4

5.1现有施工方法的改进....................................4

5.2现场控制螺栓精度的方法................................5

接触网基础工程施工技术总结

深茂铁路三分部

二〇一六年四月

(转 载 于:wWw.fwwang.cn :编制接触网工程技术总结)

1 编制说明

1.1编制依据

1)、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751—2010)。

2)、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3)、新建铁路深圳至茂名段开平至恩平区间接触网基础预留接口设计图。

4)、接触网H型钢柱基础(肆房2010-8301)。

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

1.2编制原则

1)、严格遵守有关部门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设计文件等。

2)、坚持技术先进性、科学合理性、经济适用性、安全可靠性与工程施工环境相结合的原则。

3)、对施工现场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严密监控,动态控制,科学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1.3编制范围

适用于DK206+768.2-DK206+960.7段路基接触网基础工程施工。2 工程概况

已施工的DK206+768.2-DK206+960.7段路基全长192.5m,该段路基段落接触网支柱类型分为ZJ-B-2、ZJ-B-3、LXZJ,分别有4个、4个、2个。路基接触网支柱基础及下锚拉线基础均采用履带式旋挖钻机成孔,ZJ-B-2、ZJ-B-3、LXZJ埋深分别为5.2m、4.2m、3.0m。桩身及承台混凝土强度均为C30。桩身及承台均配有钢筋。为了满足施工需求,本分部设置涵洞九工班进行桩基钻孔施工、桩身及承台混凝土灌注。砼由分部3#搅拌站统一拌合,桩基及承台钢筋由分部钢筋加工厂集中加工供应。

3 施工工艺流程

接触网基础工程施工工艺流程如下:

施工准备→测量放样→钻机就位、钻至设计深度、清孔→检孔→吊装钢筋笼→浇筑桩身混凝土→绑扎承台钢筋→安装预埋地脚螺栓→焊接接地端子→安装承台模板→浇筑承台混凝土→养护、拆模。

4 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4.1螺栓间距超标

要控制好在加工场内焊接基础螺栓的精度,首先是要有精确的模板,模板上的孔位出现偏差,导致所有焊接来的基础螺栓间距都会出现同样的偏差,而导致浇制后螺栓偏差超标的最多的原因就是模具的问题。有的加工场的模板有两三个孔位都是偏差1~2个mm的,有的加工场的模板的孔径达到45mm,采用这样的模板焊接后的基础螺栓间距肯定是超标的。要加工高精度的模板,必须到有数控机床的加工厂进行加工,环形混凝土柱基础螺栓模板孔径为42mm。加工后用游标卡尺进行孔径和孔位的校核,确认无误后方可使用。加工平台顶部采用双层模板进行固定,可以保证基础螺栓整体的垂直度和螺栓间距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验收规范。

4.2限界和高程出现偏差

目前控制接触网基础螺栓间距的方法是提前将基础螺栓在加工场内提前焊接好后,待基础坑开挖好后,再将焊接好后的基础螺栓运到现场,之后采取吊装的方式控制基础的高程、限界和扭面。这种施工方法的好处是现场操作人员不用考虑螺栓间距的问题,只是控制螺栓高程和限界,减少现场操作人员的强度。这种方法不是不能采用,关键是要控制好两个环节,一是控制好在加工厂内焊接基础螺栓的精度,二是控制好从加工场到施工现场的装卸和运输环节。

4.3螺栓被撞歪

要控制好从加工场到施工现场的装卸和运输环节,减少因碰撞造成的螺栓间距超标。加工场焊接后的基础螺栓整体很重,有点地方可能存在两三个人抬起扔到车上或从车上往下滚地面,这都会造成螺栓间距超标。在施工便道运输时,车速不宜过快,遇到坑位或斜坡时缓踩刹车,避免螺栓出现碰撞。

4.4钢筋加工

1)、钢筋进货渠道混乱,供货单与现场施工用钢筋不相符。遇此情况,工地相关人员应做好每批钢筋进场时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等质量证明文件和供货单数量、质量是否与现场进货钢筋一致,并做好记录。

2)、纵向受力钢筋的连接应符合国家标准和有关规范。钢筋的接头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同一纵受力钢筋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头;纵向受力钢筋连接方式,接头面积百分率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规范,做到在受拉区不宜大于50%;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构件中不宜采用焊接。

3)、施工现场经常出现钢筋绑扎搭接长度不足的情况。对于钢筋连接中出现长度不足的质量问题,如采取返工困难或损失较大时,也可采取增设1-2根补强短钢筋,直径略小于原主筋,长度为35d的两倍。梁纵向受力钢筋搭接范围内箍筋未按要求配置等问题。

4)、在钢筋工程施工现场中,施工人员往往忽视了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使钢筋保护层达不到规范要求。出现梁底筋漏放或少放垫块,要求梁钢筋布置好后,施工人员应认真做好实测实量记录,发现偏差及时督促施工人员纠正。钢筋加工时,要认真复核检查梁箍筋内净尺寸,并作好实测实量检查记录。

4.5混凝土施工

1)、混凝土结构工程在检测过程中发现强度等级偏低,原因是没有

  这是篇好范文参考内容,涉及到工作、接触、学习、作业、钢筋、施工、安全、基础等方面,觉得好就请(CTRL+D)收藏下。

相关热词搜索:工程技术 编制 接触 接触网技术总结 接触网技师技术总结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0 版权所有 人事培训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14009742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