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常用文档 > 行政公文 > 正文
 

【初中诗歌教学总结】初中诗歌教学的基本思路

发布时间:2019-08-14 10:44:01 影响了: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初中诗歌教学总结》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有用就收藏了,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篇一:初中诗歌教学

初中诗歌教学

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但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它集中反映社会生活,蕴含丰富的情感,想像驰骋,语言高度凝练,音调和谐、节奏鲜明。诗歌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营养,对青少年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诗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民族语言的演变和渊源。诗歌深奥的语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同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诗歌想象的思维方式以及诗歌审美的再创造性,有助于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它的“暗示性”原则,对比艺术,通感等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它的绘画、音乐美可以激发学生心灵,迸发出他们审美创造的火花,可以说诗歌是文学之母,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中国是诗的国度,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积淀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哺育了一代代士子学人。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一份浪漫,一份执着,一份诗意,一份追求。诗歌的每一个字都是丰富的宝藏。我认为诗歌是学习语文最好的教材。思想汇报专题如何用好这一教材?我就自己的教学谈几点看法。

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特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则就要求我们,在现在诗歌教学中要高质量的完成教材所规定的诗歌作品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诗歌教学的基础环节

文学的骄子是诗歌,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到现代汉诗,源远流长。我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可见诵读是开启理解一首诗歌大门的金钥匙。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要领就是反复诵读诗歌。如教学流沙河的《理想》时,如果只是一味的一节诗、一节诗地枯燥讲解,必然使学生感到厌烦,倒不如让学生自己多诵读优美的诗句,诗句中生动形象的比喻本身就是最好的“解说词”。

教师要从情感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细腻的诵读指导和训练。诵读诗歌首先要指导学生方法,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体味诗的音乐美。其次,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还要通过语调和轻重音的变化去表现丰富的情感,必须读得抑扬顿挫。第三,诵读时,也并不是单纯反复的无目的读,要营造氛围,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如:《天上的街市》,可以让学生想象天上的街市是什么样子?街市上的人儿有什么活动?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想象空间,也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当然,读的时候也不必拘泥于形式,可以采用范读、配乐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方法,含英咀华,让学生渐渐从诗歌文字的奇妙组合里熟悉诗歌的内容,初步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音韵美。并帮助学生寻找一种重要的和诗人产生情感共鸣的直觉,更多的是使学生有自主的独特体验和发现,通过颂读对诗歌进行总体把握,让学生学会整体感知,提高学生的阅读整体观,获得对诗歌情感深层次的理解。(结合《星星变奏曲》来分析)

(二)感受意象,品味语言——诗歌学习的关键环节

诗歌与其他的文学性文体不同,它蕴涵着文字之外的深意,文字的符号下附载着意象,暗含着哲理,流动着音韵,跃动着情趣。诗歌是一种含蓄的艺术,它是用形象来思维,来反映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的。这一创作规律决定了学习和欣赏诗歌离不开想象和联想。“诗道贵在悟”,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要以读促品,指导学生捕捉意象,通过想象和联想深入感知诗歌描绘的意境,这是解读诗歌的关键。(翻译是多余的,鉴赏诗歌更重要的是达到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达到美的极致。)

一首诗歌最易感知的东西是诗歌的情感,而情感是靠诗歌的意象来体现的。意象就诗歌中是饱含诗人感情,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诗人在从事诗歌创作时,范文写作总要从自然界,从生活中选取一些物象用于作品中,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席慕容的《乡愁》中,“笛”、“月亮”、“挥手”等意象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没有年轮的树”则形象的抒发了诗人割舍不断,无法用时间计算的思念之情。又譬如《星星变奏曲》,其中最主要的的意象就是“星星”,一般来讲“星星”象征了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而在这首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亮的微弱光明,借此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着的追求的理想。另外用“夜、冰雪”等意象用来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整首诗诗意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如果学生能捕捉到意象,自然也就领会了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因此在教学中重视探讨“星星”的意义,也就是探讨了诗歌的主题,教学难点会迎刃而解。另外诗歌的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只有细心揣摩,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才能领会其中蕴含的意蕴和情味。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所以,要引导学生品味诗人的语言之美,能通过自己的思考,说出自己的体验,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情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多品味语言,激发情感,发挥联想和想象,体验课文情境,感受作品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情趣。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共鸣,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好地体味诗意,进一步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分析比较,领悟诗意——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

诗歌语言精练、含蓄,有丰富的意境、强烈的思想感情。但一些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不高,因此诗歌的教学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挑战。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新旧的迁移,通过比较分析来提高诗歌学习的效果呢。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是不是让学生先回忆以前所学过的思乡的古诗,如李白的《静夜思》、崔颢的《黄鹤楼》,然后体会诗中的思乡之情。接着在学生熟读诗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再比较本首诗和前边的诗的不同之处,《乡愁》还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渴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愿望。范文TOP100这样是不是收到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效果呢。又如教学《雨说》是不是可以联系朱自清的散文《春》中描写春雨的语句,通过分析比较来增强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广度和深度。

比较分析,领悟诗意也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教诗歌和学生学诗歌,并非是就诗论诗,这样就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我们学了诗歌后,在师生的共同协作下,要对不同的诗歌及其作者意图作对比分析,得出不同。比如说从结构上作比较、从作者的写作风格上作比较、体会出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写作风格,不同的感情寄托。这样,才能使学生脱离现有的诗歌,去体会赏析另外的诗歌。通过比较分析,能使学生增进认识,使他们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学写诗歌,读写结合——诗歌教学的提升环节

现代新诗语言新颖、凝练,又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口头欣赏、书面评论、变体改写、描述画面、等来提高学生学诗写诗的兴趣。如其中的“模拟仿作”训练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歌的情感相碰撞,充分理解教材。

如我在教学《雨说》一课时,让学生仿造句:“小溪见了我,笑出了声;种子见了我,笑出了芽;石榴花儿见了我,笑红了脸??”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把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喜爱完全融入诗中,写出了不同的仿写句子,对学生的审美、理解、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有细心的学生把同学仿写的句子整理在一起,又变成了一首赞美春天的组诗。也可以把以前学过的余光中的《乡愁》、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试着让学生仿写,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激情满怀、真挚动人的诗句。新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在教学中,抓住新诗这一特点,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

生进行仿句练习,既培养了学生感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何乐而不为呢。通过一系列活动,学写诗歌,让学生在充分的语言使用中进行语文学习。我还经常让学生进行散文诗的改写,把散文诗提炼改写成诗歌,这样降低了难度,学生也很喜欢。

要指导学生善于在诗歌的总结提炼中得出一些写作技巧、意境表达方法、写作规则等。捕捉智慧的灵光,收获情感的微茫,在平时的诗歌学习中,要逐步贯穿始终,最终或许能培养出很多写诗能手,学生的诗歌也许稚嫩,但用心所写,那新鲜的诗句一定可贵,一定要放手让他们写。

(五)课外拓展,实践提高——诗歌教学的延伸环节

课堂上所学的诗歌毕竟是有限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在课外要多加学习积累。如举行诗歌朗诵会,在赛诗会上,除了朗诵学生自己喜欢的名作外,还要指导学生积累一些优美诗句。如:《夜》、《萤火虫》,外国不少诗人也写到同样的诗题,课外搜集几首这样的诗,说说他们所表达的内涵是什么。又如让学生在阅读课欣赏新诗,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以及当代著名诗人叶延滨、陈云其等诗人的诗歌,让学生抓住诗歌的意象、意境来欣赏、点评,并摘抄背诵自己喜欢的优美诗句。

另外也可以通过学习歌词来学习诗歌,方文山的歌词写的特别好,学生很喜欢。“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歌词欣赏中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也可以模仿着写。还可以采取诗歌研讨活动:如冰心的《纸船》,船──舟是古今中外诗人笔下永远的意象,课外搜集有关写船(舟)的诗歌作品,共同探讨舟的文化意义。这样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欣赏新诗,从中积累、感悟和体验,必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现代诗歌的教学,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着力于诵读、背诵,少做无为的分析,指导学生重在品味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意象、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把学生领进广阔的诗歌天地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人云:“教无定法”,现代诗歌的教学也一样,以上这些只是个人的见解。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培养一代综合素质人才,让学生拥有一颗诗心,现在诗歌教学无疑是一个突破口,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开创诗歌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以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益。除了在观念、方法与思维方式上要有新的追求与突破外,还应努力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思想修养、文学修养和语言修养。

篇二:中学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

中学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

在当下的语境中考察和谈论现代诗歌教育有着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为现代诗歌教育以及人文关怀曾一度在教育中被忽视。而现代诗歌教育与教育体制,教材结构,教学模式以及时代氛围都有着相当复杂的关系。教材改革和现代诗歌阅读方式的转变对于现代诗歌教育而言是很重要的。诗教传统以及现代诗歌自身的特点都对学生的性情和审美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时代意义。诗歌,是一种最为特殊的话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诗歌是人类的母语”。作为古老的诗歌国度,从孔子时代开始的诗教传统却在整个 20 世纪中国教育史上成为了空白。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为什么诗歌在今天会再次成为新理念下的中学语文的一个重点。比如人教社的中学语文新教材都选用了大量中外现代诗,人教社初中语文第一册的第一篇就是一首诗。这些语文教材的大幅度改进,不仅再次确定了现代诗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位置,而且确定了一个角度和方向,那就是通过诗歌来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审美素质。

确实,与源远流长的古典诗词相比,现代诗歌从写作时间到所取得的成果来说都有自己相对的局限。但是,现代诗歌体现了现代人在复杂多变的现代性语境下复杂纠葛的现代意绪,创设性地运用现代汉语,这都与现代人包括大中学生的情感相一致,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接近与共鸣,也更易为学生接受。况且,百年现代诗歌的发展面貌是相当复杂也是相当丰富的,这对于学生的阅读视野、性情、审美能力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然而,现代诗歌教育一再被长期地悬置和

忽视。长期以来的中国教育基本是以前苏联的教育模式为圭臬,加上动乱和政治运动,更是形成了一种僵化的教育模式。应试教育和呆板的教学理念使教师和学生片面追求分数,学生成了机械地训练有素的考试机器,而对学生的主体性,对他们的个体体验、青春理想都失去了一种应有的人文关怀。在现行的教育中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和功利性而必然忽视诗歌不可替代的美育功用和陶冶性情的效用。现代诗歌教育和文学教育在长期的惯性思维模式中形成了“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的粗鄙化的教育观,这也势必造成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感受和艺术感觉能力的弱化、钝化、退化。那么在上个世纪末开始的以人文关怀为基础

的素质教育都对语文教学和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审美能力和母语操纵能力的培养,现代诗歌教育就走到了历史的前台。而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把广义的诗歌教学和审美教育作为了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对于学生来说,母语是相当重要的,如洪堡特所言“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两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人们的任何想象”。而从语言的角度,诗歌的语言无疑是各种文体中最具创设性的,优异的诗歌,足以打开读者心灵上通往世界和语言的窗口,照亮心性,愉悦性情。正是因为诗歌文体对语言相当高的要求,那么学生在阅读、品味诗歌并尝试写诗的时候就自然会增加对母语的认识以及运用母语的能力。

以往旧版的中学语文课本所选入的现代诗歌几乎是由所谓的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一统天下。这些诗作不

仅艺术风格过于单一,而且过于倚重政治标准,题材上也以时代的战歌、颂歌和政治抒情诗为主,过于侧重政治教化功用而轻视审美内涵。这种时代烙印相当明显,并且艺术上有明显缺陷的诗歌不仅脱离了青少年学生内心的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致使学生的诗歌知识和审美能力相当匮乏,而且这些整体艺术水准欠缺的诗歌作品也使学生和教师对现代诗歌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偏见和误解。在这种风格单一的诗歌面前,教师只需让学生弄懂诗歌的主题思想及其单调的艺术手法即可。中学的诗歌教育长期面临与实际上现代诗歌丰富多变的演化相脱离的状况,这不仅导致学生以及教师对现代诗歌状况不仅所知不多,而且这种认识还是相当偏颇和错误的,所以,现代诗歌教育理念的转换和相应的科学的阅读现代诗歌的方式就显得愈益重要了。同时我们也需要总结各个版本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现代诗歌的入选篇目以及相应教参,总结目前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与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比如《华南虎》(牛汉)一诗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材是将其作为保护动物的诗歌来处理的,“动物是人类的生存伙伴,有了它,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生趣盎然。在今天这个日益拥挤的地球村里,动物与人应该享有同样的生存空间。这个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些不可多无的佳作。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感情,还可以激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但是,牛汉的这首诗却是写于文革后期的劳改干校的,是表达一代人受难的反思的,而非什么保护动物。所以,读解现代诗歌的时候,对于诗人和一首诗的写作时代背景一定要有足够的知识,反之就会产生错误的阅读。

而人教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所选入的中外现代诗较之以往的僵化的语文教材,其进步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优异的诗歌对于中学生而言,一种美学的和人文的光辉会点亮诗意的灯盏,照亮人性和曼妙的来路和前程。

教材的选目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果一些诗歌不适合中小学生来阅读,或者说一些并不成功的诗歌进入了教材,对于语文教育以及学生而言都是有害的。

流沙河的《理想》(人教版,7 年级上,第六课,26-29 页)一诗就不应该选入教材。应该说流沙河是当代新诗史上比较重要的一位诗人,也写出了《草木篇》等名诗,但是像《理想》这首诗基本上是诗人作品中最差的一首,无论是在诗歌技艺还是诗思的构架和呈现上都是乏善可陈,用语抽象,粗糙;全诗的意象选择也多为俗套用词,如“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而《化石吟》(张锋)(人教版,7 年级上,第 16 课,78-80 页)“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也不适合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以诗来处理科普题材是相当具有矛盾性的,科普文章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客观、科学;而诗歌的语言则具有很大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所以用诗来处理科普题材最终只能使诗成为非诗。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有些中学语文教师尤其年龄偏大的教师自身对现代诗歌的认识有很多局限,对现代诗歌存在着审美的隔膜,从而在教学中普遍认为有些现代诗过于朦胧和晦涩。这与他们曾经接受的“重意义、轻审美”的教学思维有着相当大的关系。所以,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关系着整个现代诗歌教育的效果。有些教师普遍认为新时期的朦胧诗和一些现代诗过于隐晦、朦胧,教学中也难以把握。而实际上,这些作品与古代诗歌相比也并非过分令人费解。李商隐的诗、李贺的诗一向是以多义和“朦胧”著称的,即使是以通俗易懂著称的诗人白居易也写下了“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这样令人“捉摸不透”的诗。而杜甫的“香稻啄余鹦鹉粒,梧桐栖老凤凰枝”也一向是多解的、难解的诗句。其实,现代诗歌和古典诗词都是相通的,尤其是在意境上,如果教师知识渊博,将二者融合起来,那么在教学中肯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著名的戴望舒的《雨巷》中的雨中的“丁香”意象和诗人所渲染的整体情绪就与南唐李璟的《摊破浣溪沙》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具有共通性;而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与杜甫的“钟声云外湿”也是相互打开的;郑愁予的“我打江南走过/那留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错误》)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的诗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在诗意上也有融合之处。基于此,现代诗歌教育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工程,需要教育体制、教材、教法、教师、学生、环境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篇三:《初中语文诗词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阶段性总结

《初中语文诗词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阶段性总结

《初中语文诗词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阶段性总结

本人负责主持的课题名称是《初中语文诗词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

(一)课题开展的原因:

目前在诗词教学上,出现两种研究动向,一是纯粹的诗词赏析,教会学生从诗眼、意象、风格等方面进行品读,这种研究只是过多地渲染赏析而未能化作有声的诵读,而诵读又是《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又一要求,二是余映潮老师提倡进行富有“诗意美”的朗读教学,在每次都有具体的细腻的角度要求上进行朗读,孤立地看每节课都很有亮点,但整体看略显零散,未形成初中阶段系统的教学策略。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于可以在别人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有利的资源,结合课题班学生实际,站在整个初中诗词教学的高度上,构建一条融诗词赏析、诵读、练笔等一体的特色明显的教学框架,最大限度地挖掘诗词的魅力,为传承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课题研究已经达成的目标

(1)探讨了较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上的总宗旨是意在通过不同的诗词特点,摸索一条融合赏析、诵读、练笔等一体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挖掘诗词的魅力。目前有几种课型受学生的欢迎,取得较好的效果,比如诗词整合课、朗读脚本展示课等。

(2)探讨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形式。

教师举行了多种多样的活动,有朗读脚本展示,有手抄报比赛,诗歌朗诵活动等,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3)转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观念。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讲座,让学生和诗词能有更多机会的接触,能静下心来读诗词,并且能有所创作,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

(4)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查学生的评价机制。

根据初中三年学生的心理特点,摸索建立一套考查学生诗词提高与否的评价制度。

(三)研究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与措施

在课题准备阶段,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研究实施阶段,采取如下的措施保证课题的开展:

(1)补充了相关理论学习。

(2)利用早读、课堂、自习课等时间段进行诗词熏陶。

(3)勤写课例类型、教学反思和案例论文等。

(4)探讨了愈加有效的具体的教学模式。

(5)收集学生的平时学习的成果,包括手抄报、微型作文、诗词分类等等。

(6)举行多种形式的诗词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

(四)课题取得的阶段成果:

1、学生朗读脚本集

2、学生自创诗歌集

3、教师下水诗歌集

4、各册教材(含赏析)集

5、学生活动相片集

6、教师论文(含获奖证书等)

7、课堂录像

(五)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反思这一年来的课题研究过程,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时也发现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参与课题研究的人数不够。

本课题研究人数不够,未能更好地发挥集思广益的作用,会使课题进入相对逼仄的研究范围。

2、生源水平不高,接受能力相对较低。

课题研究的学校、班级生源相对水平不高,对课堂传授的技巧,课后应交的作业等等不是领悟及时,材料收集不能及时进行。

3、课题教师充电机会不太多。

因为参与课题的教师平时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繁忙,加上学校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有限,充电机会不多,教师理论支撑的力度不够,归纳总结的能力不强,课题实验工作的开展和反思过于单薄,研究的深度广度不够,对实验研究过程中的经验难以提升。

(六)下阶段研究计划及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根据上一学年度课题的开展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完善课题计划,让课题研究更有计划性:

1、向别班非课题实验班宣布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与其他非课题组的教师共同探讨课题研究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与今后调整方向。

2、阶段性成果及最终成果汇报展示。

争取将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以及最终成果以专栏、网络展示等形式展示学生成果,考证、推广课题实践的可行性。

为使计划不致于落空,课题组将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课题教师的思想重视程度。

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一些专家著作、理论,提高课题组成员的工作责任心和专题理论。

2、争取学校经费支持,外出培训,拓宽眼界。

在学校原有的支持上,进一步争取更多的经费外出培训、学习,鼓励教师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完善自己,并将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让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参观、研讨,开阔眼界,学习先进,改革教学,使课题实验更有利地开展。

3、加强对实验班学生的深入研究与调查。

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分为三个等级即好、中、差,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发现、探讨实验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实验方案,提高三个等级的诗词鉴赏等水平,使课题实验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

  《初中诗歌教学总结》是篇好范文参考,涉及到学生、诗歌、教学、现代诗歌、语言、诗人、教师、诗词等方面,希望对大家有用。

相关热词搜索:诗歌 初中 教学 初中现代诗歌教学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0 版权所有 人事培训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14009742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