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常用文档 > 汇报体会 > 正文
 

十一五财务工作总结_财务工作总结个人

发布时间:2019-08-31 09:52:19 影响了: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十一五财务工作总结》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这里给大家转摘到。

篇一:“十一五”财政工作总结及今后工作思路

“十一五”财政工作总结与今后工作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区财政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主动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不断更新理财观念,各项财政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十一五”财政工作回顾

(一)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财政总收入由2005年的18.16亿元,增加到2009年末的 36.12亿元,四年间增加了近一倍,年均环比递增25.76%。截止今年10月底,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157.2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

8.7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7.86亿元,增加一倍多,年均环比递增27.36%,截止今年10月底,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7.01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5.09%,提高到2009 年的

6.41%。

(二)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保障作用不断增强。“十一五”时期,财政总支出达119.16亿元,年均环比增长17.32%(其中今年前10月支出34.19亿元);一般预算支出(区本级可用财力执行数)50.85亿元(含今年前10月,下同)。镇(街道)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由2006年的0.7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21亿元,年均环比增长17.81%。区本级与镇(街道)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从2006年的9.87 :90.13调整到2009年的9.99 :90.01。

“十一五”时期,农林水事务支出由2006年的3543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8290万元,年均增长32.76%(今年实际支出已达11887万元,同比增长74.65%);科技支出由2006年的2722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4746万元,年均增长20.36%;教育支出由2006年的2.3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83亿元,年均增长18.4%(今年累计支出已

达31309万元);社保支出由2006年的3080万元增加到2009年6656万元,年均增长29.29%(今年实际支出已达9158万元,同比增长108.04%)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医疗卫生支出由2006年的275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6631亿元,年均增长31.9%(今年实际支出已达5579万元,同比增长44.87%)。

(三)各项财政改革取得进展,财政管理机制不断创新。(1)“十一五”期间,先后两次对镇(街道)财政管理体制作了调整(2006年和2009年),明确区、镇(街道)两级的体制收入和财政支出的范围及财权、事权,提高镇(街道)财政财务管理水平。(2)创新了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资金分配决策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意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把收费管理、票据管理、资金收缴全部纳入网络管理,增强财力调控能力;实行预算分类管理,经费分人员、公用、项目等三大类,按级次细分,按标准核实;于08年开始将教育系统的部门预算实施人大审议制度,促进预算公平、公正、透明。完善发展性财政资金预算项目的提出、筛选、论证和审核机制,实行建设投资项目评审制度;于06年在全省率先建立社保综合预算制度,加强社保资金的监控能力。(3)建立项目资金结余结转、范文TOP100重新分配的使用管理办法,对纳入核算中心单位的专项结余进行收回并重新安排,使这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截止09年底,全区共有115家部门(单位)纳入会计集中核算。(4)建立政府采购预算制度,于08年实现“管采”分离机制,对公务出差人员实行住宿定点管理,对公务车辆实行“定点加油、定点维修、定点保险”和“一车一账”管理,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5)积极构建以绩效评价为主的财政监督体系,出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意见,不断完善财政监督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在全市率先建

立绩效评价委员会制度,财政监督和绩效评价效果不断提高。(6)07年度开始实行政府性债务申报制度,将减负消债纳入区对镇(街道)年度考核,加强债务风险防范和控制,确保经济平稳运行。(7)08年年度开发了国有资产动态管理系统,在全市率先建立和实现了行事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预算编制、政府采购、财务管理相结合的全方位动态监管机制。(8)贯彻落实公务员津贴补贴有关规定,对区各部门单位发放的津补贴进行清理和规范,全面实施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制度。(9)对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实行备案登记和引入竞争机制,规范项目预结算管理。(10)加强投融资体系建设,以区公共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为平台,对区运输总公司等6家国有公司的产权重新整合和划转,打造成总资产89.75亿元、净资产58.42亿元、下属控股子公司24家的国有集团公司。

二、2010年财政工作总结思想汇报专题

(一) 今年前10个月收支情况及全年收入预测。实现财政总收入38.37亿元,同比增长20.36%。其中,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9.84亿元,同比增长23.47%,为年度预算的103.84%。完成财政总支出34.19亿元,其中,完成一般预算支出11.47亿元,同比增长36.24%,为年度预算的108.49%。地方财政收入和一般支出执行,均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任务。根据当前宏观形势和我区经济发展,结合节能减排对经济的影响,以及1-10月税收总体入库情况,具体收入预测为: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2.3亿元,增长17%,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1.8亿元,增22%。

(二)今年来做好财政工作的主要措施(1)充分注重财政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认真落实好区委、区政府实施“四大战略”和“两城”

建设工作目标,努力争取上级资金的同时,加大区本级财政投入,积极支持工业、金融业和服务业发展,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夯实财政增收基础。(2)执行好中央、省市各项财税优惠政策,落实好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措施,及时兑现政府奖励资金1588.8万元,对规模化发展、自主创新、开放型经济、节能降耗、范文写作资源节约利用等项目进行专项奖补,着力培育“三高二低”(高科技、高效益、高产出、低污染、低能耗)产业。

(3)按照“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要求,一方面,全力支持促内保增和民生改善,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各项重点支出占比不断提高。如一般预算支出中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农林水事务等,增幅分别达到108.04%、58.24%、44.87%、203.08%和74.65%,完成年度预算的141.31%、107.97%、131.86%、295.15%和221.86%;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结余清理、加快省市专项拨付、强化用款计划管理等措施,进一步加快了预算执行进度,着力地支持地方经济和事业发展。(4)试编政府投资项目资金计划,下达2010年度政府

投资项目计划72个,进一步加强全区政府投资项目的计划性和控制性,初步建立了一本预算管吃饭、一本预算管建设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机制。(5)出台《国有基本建设项目实行集中财务核算制度》,在区公共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设立财务中心,负责全区国有基本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和资金结算,进一步强化项目财务管理。(6)强化单位公房出租管理,从4月份开始,对所有行政事业单位房屋出租实行公开招租,截止10月底,共进行了8批次120余处房产公开拍租,合计招租底价为380.58万元,最后成交价为

551.75万元,溢价比例达44.98%,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7)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对区工业经济局、交通局、发改局等5家单位,实行首批集中支付试点。(8)出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对国有资产处置行为,实行分级报批制和核销鉴定制。(9)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意见》,严格实行支出“一支笔”审批,做到“支出按预算、开支按标准、审批按程序”,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10)积极履行财政保障职能,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首次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划拨838.62万元,对就业容量大、就业贡献率高的51家企业,实施政府补贴制度;深化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按有关规定,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列入年度预算,以解决城乡困难居民的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提高城乡居民大病医疗救助筹资标准,加大医疗救助力度;高度重视“清洁家园、和谐乡村(社区)”专项活动,出台《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建设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按照每人每年50元保洁费标准多渠道筹资,设立农村环卫建设资金1000万元,重点用于农村环卫建设。

三、当前财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经济形势来看:当前,国家宏观经济企稳向好,已逐步走出金融危机影响,但从实体经济及我区情况来看,仍不容乐观:(1)生产成本上升压力,随着最低工资的调整、原材料价格上涨、本币升值、银行加息等多重压力,工业经济形势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2)前三季度,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03.98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4.85亿元,增长23.4%,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0.1个百分点,居台州各县(市、区)末位,其它主要指标也

篇二:“十一五”工作总结

黔南州“十五”人口和计划生育

科技工作总结暨“十二五”工作打算

“十一五”期间,我州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口计生委的支持帮助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以科技发展为动力,树立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依法管理与优质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六个好”的标准,开展创建优质服务县(市)活动,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一、主要做法及工作完成情况

(一)切实加强领导,加大投入,落实目标责任制

全州各级党委、政府把人口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真正摆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坚持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对党政领导和计划生育部门分别考核,切实落实“一票否决”制度。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指导作用,明确各有关部门计划生育工作职责。积极建立新的工作举措,健全综合治理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协调有关部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建立起党政负责、部门配合、群众参与、优势互补、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理机制,采取经济、行政、法律、教育等综合措

施解决人口问题。全州各县(市)建立了以财政投入为主的投入保障机制。“十一五“期间,全州州、县、乡三级共投入 “创优”经费20821万元。

(二)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网络规范化管理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1、阵地建设求规范。按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管理的意见》要求,以提高服务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作为计划生育服务网络重要发展目标,认真实施省委、省政府必办好的“十件事实”之一站房建设。“十一五“期间,我州新建8个县站,新建及改(扩)建81个乡镇站。248个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按国家人口计生委《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机构形象规范手册》进行标准化建设已完成的有38个(其中县级3个,乡级35个),在建的有10个(其中县级1个,乡级9个),按《贵州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统一视觉形象规范手册》进行标准化建设已完成的有69个(其中县级8个,乡级61个),在建的有18个(乡级)。目前,县级服务站平均业务用房达1319.7平方米,比“十五”期末增加了15.03%,乡级服务站平局业务用房达492.5平方米,比“十五”期末增加了4.44%。

2、设备配置求完备。全州县级站拥有了血细胞分析仪、酶标仪、血凝仪、高分辨B超、荧光斑点分析仪、全自动或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尿液分析仪、数码阴道镜、乳腺诊

断仪等一大批先进仪器及设备;各乡(镇)服务站拥有数码阴道镜、乳腺诊断仪、波姆光治疗仪等生殖健康设备,鉴于原厂家数码阴道镜、乳腺诊断仪内存小,运行速度慢,各县(市)完成了对这两种设备的升级,为满足育龄群众基本的生殖健康需求创造了条件。

(三)抓好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县创建工作 全州各级调整思路,树立以人为本、生殖健康、知情选择和优质服务的理念,以综合改革为动力,优质服务为载体,群众满意为目的,改善服务设施、优化工作环境、提高人员素质、转变工作方法,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十一五”期间,全州十二个县(市)均开展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市)活动。都匀市、福泉市、荔波县获得国家级优质服务先进县(市)称号,瓮安县、龙里县、平塘县、贵定县、长顺县、惠水县、三都县获得省级优质服务先进县(市)称号,罗甸县获得省级优质服务合格县称号。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对创优工作高度重视,采取超常规措施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

(四)加强队伍建设,业务素质得到提高

1、配齐配强技术服务队伍。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从州到县都配备了一名医学专业的分管科技副局长。对现有人员岗位培训,提高基层计生技术服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各县(市)针对计生技术服务人员缺乏的实际,采取从计卫资源整合、卫生部门调入、公开招聘等方式对技术人员进行合

理调整、充实,人员文化及专业职称构成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全州县乡两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技术人员有1362人,比“十五”期末增加18.48%。具有医学专业的人员1342人,占98.53%,比“十五”期末增加1.59%;具有医学大专学历以上的有945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69.38%,比“十五”期末增加42.18%;具有高级职称的7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0.51%,比“十五”期末增加0.33%;中级职称的有191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14.02%比“十五”期末增加7.02%;具有执医、执助、执护资格的有940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69.02%,比“十五”期末增加25.21%。每个服务站均有一名专(兼)职检验人员和专(兼)职B超检查人员。

2、加大培训力度。技术人员业务素质是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关键因素,各县(市)加强了对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十一五”期间,州人口计生委举办了4期为期两个月的检验培训班,共培训240人次,通过培训,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又为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各县(市)邀请了省医、贵医附院专家授课,通过培训,提升了基层技术服务人员技术服务的能力。“十一五”期间共培训州、县、乡、村四级技术人员13544人次。技术人员同时采取外出进修、学历提升等多种形式的强化教育培训,全州有10人参加了国家“三千人才”工程的进修,200余人采取继续教育形式提升学历。

3、开展“计划生育科技大练兵活动”。按省人口计生委

的要求,根据黔南实际,在2007-2010年期间,每年均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全州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科技大练兵活动,共有3000余人次参加了大练兵活动。我州于2010年选派人员参加了省级计划生育科技大练兵活动,取得了团体三等奖及个人理论考试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通过练兵比武活动,调动了全州计划生育技术人员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工作积极性,对全州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以优质服务为载体,分类推进“三大工程的实施” 全面推进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出生缺陷干预、生殖道感染干预“三大工程”的实施是实现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为中心、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的最直接的体现。

1、认真实施“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工程”。全州各地以宣传教育和避孕节育知识普及为先导,指导育龄群众选择安全、适宜的避孕方法,切实为实现计划生育育龄群众免费提供基本服务项目,促进避孕节育措施的落实,提高了避孕节育措施的及时率和有效率,为人口计划的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十一五”期间共完成完成各种避孕节育手术258069例。其中,放置宫内节育器125683例、输卵管绝育术53462例、输精管绝育术12969例、人工流产14995例、药物流产6750例、中期引产4241例、晚期引产102例、取节育器37429例、输卵管吻合术557例、输精管吻合术193例、皮下埋植1237例、取

篇三: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思路

巡田乡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思路

“十一五”工作总结

2006年来,巡田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县委“旅游立县、工业强县、产业兴农、开放搞活”的发展战略,围绕“抓管理、强基础、调结构、保稳定、促发展、上台阶”这一工作思路,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培植、壮大烤烟这一支柱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形势喜人,各项事业齐头并进,经济、社会正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健康发展。

一、经济态势发展良好,各项指标圆满完成

五年来,全乡固定资产由3658万元提高到21825万元,增长了496.64%;粮食总产量由16179吨提高到24000吨,增长了4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785元提高到1268元,增长了62%;劳务收入由9500万元提高到2亿元,增加了110.5%。

二、紧抓发展第一要务,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五年来,我们紧扣发展这一主题,用发展凝聚人心、树立形象,营造了浓厚的发展氛围,形成了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1、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烤烟产业经过不断的发展,种植面积由2006年的1300亩增加到今年的2400多亩,产烟6963担,产值500万元,财政创税近50余万元,已成为我乡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支柱产业。全乡创建了“腊元、桐古”交售烟叶2500担以上的规模种植区,“腊元、桐古”现代烟草农

业示范片更一步完善,石井现代烟草农业求范片全面启动。全乡出现交烟2000担以上的村1个(腊元),交烟1500担至2000担的村1个(石井)。药材种植以优种、优管为导向,着力以百合、菁蒿等种植为主,全乡种植药材2000亩。

2、积极开展土地流转,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全乡积极探索土地转新机制,为产业规模发展与项目建设用地提供支撑。腊元桐古村1000亩烟叶实现连片种植,桂山村与新宁县德天农业有限公司在2009年冬季签订了980亩的油茶种植合同,2010年种植276亩,群众种植积极性高涨,形势喜人,明年预计会辐射到周边的大禾、长铺村,有望突破1200亩。

3、通过典型带动,推进畜牧产业化发展。扩大了以长铺、桂山、大禾等村为中心的养殖业,鼓励农户发展猪、牛、羊13万头,新发展养殖大户5000户,其中长铺村冷建华投资200万元兴建的年出栏生猪2500头的建财养猪场,成为我乡新增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新亮点,并不断巩固甘井村雏鸡孵化基地,发展养殖、销售雏鸡大户100余户。

4、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腊元、石井两村成了烤烟生产经济合作社,长铺村成立了志铭香椿种植合作社,同时由巡江村蒋连亘等牵头,在县内成立了新宁县松茯苓种植合作社,各经济合作社为农民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多方面服务,为我乡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长铺村志铭香椿种植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现已种植香椿273亩,预计今年产值达6万元。以我乡巡江村蒋连亘牵头成立的新宁县松茯苓种植合作社,利用我县马尾松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全县种植松茯苓4000余亩,发展会员200多人,巡田乡境内现已种植400多

亩。

5、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五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开发好乡内经济资源,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其中投资500万元的金桂电站于2007年投入生产;投资600万元的双江口电站已建设完毕,即将投产;投资200万元的石井纯净水厂于2009年10月份投产,经济效益可观;投资300万元的西蒋碎石场于2009年7月投产,为207国道改建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投资250万元的大禾冷库建设项目已完成80%,建成后可储藏农副产品700余吨。

6、加大争取落实力度,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我们紧抓项目这个经济发展的载体,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农田水利、烟叶生产、道路交通等方面项目争取和落实。利用中央扩大内需投资120多万元的巡江、西蒋、石山三村的安全饮水工程于2009年4月份完工并投入使用,解决7000余人的安全饮水;投资50万元的长铺饮水工程于今年7月份完工,解决了干旱地区500余人及300多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2008年开工的腊元桐古千亩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于2009年初建成,成为全县连片种植规模最大的区域,全市类似的基地仅三家;今年在石井、石山、西蒋三村实施的石井现代烟草农业示范片项目,现已完成85%的工作量;207国道改造于2009年初动工,现在全线基础工作已经完成,正在实施路面硬化工作;紧抓207国道改造良好时机,积极筹措资金,全面启动了巡江街道改造,整个工程于9月初开工,现在已基本铺好下水管道,预计再等一个多月就能完工,到时巡田的小城镇建设将初现雏形。

三、严抓干部队伍管理,工作作风大力改进

1、坚持严制度管理干部。为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着力打造一支勤政务实、扎实肯干、开拓创新的干部队伍,乡党委政府拟定了“为民兴办实事、为民脱贫致富、为民排忧解难”三个责任榜,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党政领导轮流值班制、上班签到制、下乡和值夜班制等二十项工作制度,严格照章办事,决不含糊,这样大大规范了干部行为,彻底解决了少数干部中存在的“懒、散、飘、贪”等问题,使干部队伍的组织纪律性、工作积极性、业务熟练性明显加强。

2、转变工作方式触动干部。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发展这一主题,自始至终要求干部从指导型向服务型工作方式转变,增强为民服务意识,把干部推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战场,要求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多为群众兴办实事;进一步健全了“三热”服务机制,实行办事公开制、逢周二集中办公制、误工赔偿制等一系列工作制度,深入开展带粮入农户、带被住农户、带书送科技、带钱送温暖、带种下农田及党员干部结对“一帮一”等一系列活动,更好地加强了干部、党员同农户的联系,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模范带头作用。

3、推行“以村为主”工作机制激励干部。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村级班子的换届选举工作,全面清理了村级财务,完善了政务、村务公开,组建了一支工作热情高、为民办实事精神强的农村干部队伍。在2006年全面推行了“以村为主”综合考评工作机制,把各项工作纳入“以村为主”量化考核,乡、村干部年终待遇与考核结果直接挂钩。自该机制实行以来,乡、村干部干实事的劲头更足,为民服务的热情更高,促进了干部工作扎实到位、服

务到底。村级班子也已逐步成为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坚强核心和战斗堡垒,乱收费、乱办事的现象少了,为民办实事、带民脱贫致富的事迹多了,各项任务完成得更好,年终综合考评中文明村越来越多。

4、深入开展各项实践活动教育干部。五年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安排,乡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加强指导和督促工作,先后开展了“三个代表”实践活动、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作风建设年等各类活动,促使干部进一步加强学习,进一步增强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密切了干群关系,为营造村民安居乐业、村风淳朴和谐的农村社会提供了强有劲的动力。

四、突出协调均衡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1、落实各项惠农、助农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五年来,我们始终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开展工作,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及时贯彻执行中央全面取消农业税、“两免一补”等减负政策,把粮补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户,并专门制作了涉农收费公示牌、政务公开栏,在全乡17个行政村完善了村级帐务公开和村帐乡代管制度,从严把关,每年对国土、计育、教育、医疗卫生等部门的收费进行一至两次全面清理和整顿,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

2、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五年来,我们始终把山、林、水、田、路的综合整治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围绕道路建设、水利整治、村小危改、基础产业、社会事业各个方面,大力争取项目资金投入,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一是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共向上级争取资金200多万元,完成人畜引水工程5个,其中大禾村的人畜引水工程是全市亮点工程之一;完成水利

  《十一五财务工作总结》是篇好范文参考,涉及到财政、工作、计划生育、发展、支出、人员、增加、建设等方面,希望对大家有用。

相关热词搜索:十一五 工作总结 财务 财务会计年度工作总结 财务总监年终工作总结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0 版权所有 人事培训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14009742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