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常用文档 > 导游词 > 正文
 

任务驱动法教学总结_什么是任务驱动法

发布时间:2019-08-14 10:19:29 影响了:

  《任务驱动法教学总结》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

篇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应用及思考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应用及思考

王飞兵(浙江省临海市台州初级中学)

摘要: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入手,分析了“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流程,并结合教学实例阐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同时还用实例说明了在教学,任务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弱化学习难点;任务的设置应兼顾实效性与灵活性,以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层理解与应用;任务的设置兼具探究性与延续性,让学生学有余味.

关键词:任务驱动;实效性;探究性;延续性

“任务驱动”教学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所要学习的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任务中,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紧紧围绕着学习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对任务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的占有和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范文TOP100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自我建构.长期以来,数学都是以“冰冷”的面孔示人,缺少生动的互动,致使部分学生不理解数学学习的目的,加上数学固有的学科特点,更使一些学生“望而生畏”,缺少学习数学的激情,难以达到教学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能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学习目标和任务都需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自身的认知主体作用,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只起到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这完全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更适用于数学的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摈弃了单纯的知识传授方式,灵活地进行任务的设置,可根据新授课、活动课等不同的课型进行调整,而且以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各环节中,获得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提升,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同时还能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自我评价,并在后续学习中进行适当的调节.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为明线、以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为暗线进行教学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思想汇报专题它的基本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任务驱动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任务三者的积极互动过程.教师据学情设计教学“任务”,在课堂上呈现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之后,教师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学习基础,将总任务分解成若干小任务,让学生尝试完成,先独立分析,有困难时,可加入小组合作,期间教师要适时的加以引导,可以全面提示,也可以个别指导;基本完成“任务”后,教师要主导评价任务的完成情况,让学生从“任务”完成的思维过程及方法方面加以反思、从“任务”内容方面进行力所能及的拓展,举一反三,置学生于学习的前台,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大框架内达成教学与学习的目标.其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图1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在新授课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新授课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数学归纳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传统的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方式基本上是教师“主讲”,学生“主听”,长此以往,养成了学生的依赖心理,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讲授新课,基本上都是“新课引入-讲解新课-课后小结-课后作业”,中间穿插一些课堂提问,而提问时,成绩好的学生多能做到对答如流,成绩差的学生便把头埋下.这样,为了保证课堂容量,回答问题的学生就会基本趋于稳定,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就从数学新授课上开始了.

“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它始终置学生于主动学习的境地,还学生以“学习的自由”,能让学生在探究中独立思考,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案例1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对于“二次函数图象及其性质”教学设计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先画函数图象,然后讲解该函数的性质和图象特点,教学主要采用知识传授式.这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发现与归纳,更不利于通过自主学习而形成学生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教学时,可以将本节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任务,“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达成学习目标,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

教师活动

图2

学生活动

表1

本节内容用“任务驱动”法教学,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能更好的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明确教学内容与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教师将学习内容分解为A,B,C,D,E,F六个小任务,学生由浅入深依次完成这些任务,同时每一个小任务完成后要求学生作相应的小结,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就基本上概括了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最后一个任务是学生自我评价,小结任务完成后的感悟,这比传统的课堂小结更有针对性、更加真实、更具实效性,再辅以教师从学习内容、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的提升,教学效果将更好.2.在活动课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现行的初中数学教材每一章后面都安排有一些基于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活动课或课题学习,这部分内容丰富多彩,既密切联系本章知识,又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拓展,使学生个性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又有特色发展,对培养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能力相当重要.而许多教师并不是很认真的对待活动课,有的以自己讲代替学生活动,有的干脆就跳过不讲,错失发展学生能力的好机会.在活动课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在“学数学”与“用数学”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增强学习的信心,能更好的发挥活动课的功效.

案例2 探索几何图形的形状与重心的关系.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四边形”这一章后,教材安排有“探索几何图形的形状与重心的关系”这一节的活动课.教师若以讲述代替活动,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这就使学生去了宝贵的动手实践机会,更是丧失了弥足珍贵的使学生亲近数学、改变数学在部分学生心目中形象的机会,背离了教材的编写意图.范文写作教师可在准备好教具的情况下,用“任务驱动”法将本节内容的教学设置为几个小任务与反思,让学生在实验中完成任务,在反思中达成教学目标.具体任务设置及意图如表2.

表2

事实证明,学生在完成这些学习任务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显著提高,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明显强于教师“一言当”式的教学模式.几何知识的学习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非常重要,在这些知识的学习时,任务驱动教学法能解开学生思维的束缚,引导学生自己去思索、去推理、去归纳,充分给予了学生“悟”的机会,从而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达成数学能力的培养目标.

三、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几点思考

数学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这种学科性质决定了新课程理念下数学的教学目标应重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要使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交流和学会数学推理等.所以,教师在将学习内容“任务化”的设计中,要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不能单一的从知识层面考虑,而要注重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1.任务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弱化学习难点

篇二: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目录 1简介 2

基本理论

3基本环节

4作用

5特点

6误区

?任务的提出

?任务驱动的形式化和简单化

?关注任务驱动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乏

7改进之处

简介编辑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 1

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基本含义。"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基本理论编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基本环节编辑

1、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2、确定问题(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问题(任务)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正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3、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4、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作用编辑

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一个"任务"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 2

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伴随着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减少学生们以往由于片面追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性"而导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法带来的茫然。

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充满了个性、充满了人性,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特点编辑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误区编辑

任务的提出

第一,教师要在总体学习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第二,在设计"任务"时,要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科学处理"双基"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关系。传统的基础性学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的培养,信息技术学科则需要在关注"双基"目标的基础上,向能力目标倾斜。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会背出多少概念的意义不大,而是看他们会做多少,比如 "窗口"、"模板"、"网络协议"等,不一定需要学生背出它们的确切定义,而在于学会怎样操作"窗口"。"模板",怎样遵循"网络协议"。尤其对于初、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常规性的知识和操作已经基本具备,更需要发展他们"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培养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第三,设计"任务"时,自然要注意不同年龄段(转 载 于:wWw.fwwang.cn 在 点 网:任务驱动法教学总结)学生的认知特点、接受能力的差异,即使对相同年龄段的学生,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将学习目标分层次,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提出恰当的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开放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一定容量、一定梯度的"任务",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基础目标对应的小任务,学有所思的学生接着完成下一个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发展目标对应的任务,学有所创的学生还应继续完成后面开放性的任务。

任务驱动的形式化和简单化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中存在着将任务简单化的倾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对达成教学目标确实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把任务简化为以教学目标的问题的提出,3

就有犯形式主义错误之嫌了。比如,在高一"计算机网络"一节的示范课上,教学目标是:认识并了解计算机网络。作用。分类和组成,教师依此提出了四个问题①什么是计算机网络?②计算机网络的作用?③计算机网络的分类?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并认为这就是给学生提出的四个任务,而后用大半节课的时间要求学生从教师做好的网络课件中,分别单击"计算机网络"""网络的作用""网络的分类""网络的组成"等超级链接,通过看到屏幕上呈现出的与书本上一致的概念性的答案,来完成"任务"。这种对"任务"与"问题"的理解未免过于肤浅,这里提出的四个"问题"不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来建构知识框架,而只需要打开书本就可轻而易举地获取正确答案,它不是"任务",不构成"任务驱动"的前提,自然也不属于任务驱动教学方式,这位教师所做的课件自然也属于"课本搬家"。对高中学生尤其是城市的高中学生,这种照搬课本的信息技术课是不会受欢迎的,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阅读能力,他们不需要"课本搬家",他们渴望获得在教师引导下的。展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示事物本质的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驱动下的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过程。

关注任务驱动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乏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理解为是对学生技术的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课程,它既含有丰富的科学性,又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知识,在教学目标上则体现为丰富的情感目标。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使教学环境情境化、问题化,教学过程则要求既源于具体情境而又能超越具体情境,达到融知识、技能、情感于一体的至高境界。有价值的任务驱动的设计除了能使学生达成一定的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以外,还需要能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感、行为习惯乃至人格塑造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均产生积极影响。有这样一节小学信息技术课:以 "附件"中"录音机"的录音、效果等的学习为载体,使学生学会"窗口"、"菜单"等的操作。这本是一节任务驱动较为得当的好课,遗憾的是,教师在要求学生自行录下一段声音并进行效果加工之前,未作任何关于音乐审美的说明和要求,致使一位学生在讲合演示时,将国歌用"加速"效果播放,既不悦耳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国歌的严肃性和庄严感,不能不说是这节课的一大败笔。

改进之处编辑

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技能教学效果不错,但有一些问题需注意和改进:(1)教学进度不易把握。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更为开放,但这一“放”就不好

“收”,每一组的探究程度和进度教师很难把握,实训结束时,有的组提前完成,可有的组只能草草“收兵”,影响效果。以后需采取一些措施,要既能保证探究效果,又不影响进度。(2)课堂管理待改进。探究性学习法的课堂更为“活”了,这也导致个别学生干扰他人。对此还要想些办法,采取措施在行动上约束学生,最好能使学生都“忙”起来。(3)评价上有困难。传统教学强调“单打独斗”,学生表现很容易掌控。但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可能有个别学生滥竽充数、混水摸鱼,给教师造成形势一片大好的错觉,影响到教学效果。

总之,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除了具有辅导者、引导者的身份外,不具备其他任何权威。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将可能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获取帮助,并随时成为“教师”。这种教 4

学方式全面应用到技能教学相信只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

它将完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个学习者将学习当作一种享受。[1] 参考资料

5

篇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彭水职教中心 许洁

众所周之,“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成为现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但要想运用好此方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人总结出一套可行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1、教师仍是教学主体,学生被动接收知识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采用“教师讲解”一“教师演示”一“学生上机练习”的方式,以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操作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记忆和模仿练习,教师始终处于权威地位,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处于教学活动的从属地位,因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无法得到体现。

2、重“技能”,轻“情感”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以培养学生学习计算的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为主要目的。但过分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情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3.学生自学能力差,缺乏独立思想能力

由于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进行的,久而久之便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自主学习的意识也渐渐淡化一旦离开了教师的帮助,学生就基本完全失去了学习能力。

4、不能“举一返三”,综合能力差

教学中,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操作基本上是零零碎碎的、很少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孤立的任务一般都能完成,但对于一个综合性实际的任务往往不能完成。

针对上述情况,我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作为公共课,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此,通过近年来的大量的教学实践,我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真实的任务相结合,以完成任务来引 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和内容,举一反三,取得效好的学习效果。

二、以制作“电子板报”为例,介绍“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1、任务的设计

制作“电子板报”的学习采用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学生的自主选题、搜集素材、进行制作、展示作品、总结交流学习经验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提出任务时,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通过样文的讲解,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预期,同时,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容易出

现的问题及操作进行重点讲解和强调说明。整个学习活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为主,适当地加以教师的讲解和指导,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完成“电子板报”的制作,需要用到文本排版和图形对象的操作,是 综合性的练习,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进行练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

“电子板报”的制作,具体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1、自主选题和内容:

要求主题鲜明、有新意,符合学生的特点。在内容选取上建议学生要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来选取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题材,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

2、进行版面设计:

选用A4纸,进行页面设置(上、下、左、右边距大约为2cm),要求整体版面简洁、大方,布局合理,色彩协调。

3、素材的获取和利用:

不仅能够从书本、杂志等处搜集文本,而且还要学会从网络下载文本和图片,另外,还可以自己撰写。将搜集到的素材通过自己的整理加工后再加以利用。

4、编辑排版:

主要包含以下内容:文本的录入和编辑:自己撰写的以及从书本、杂志收集到的文章,要求自己进行录入,从网络下载的文本,能够利用基本的编辑方法(复制一一粘贴或剪切一一粘贴等)加以利用。

5、文本的格式设置:

能够将文本的字体、大小、颜色、间距等设置得当,并且要与整体版面协调。

6、段落格式的设置:

能够很好地控制段落的缩进(首行缩进2个汉字)、调整对齐方式(左对齐、右对齐、两端对齐)、学会利用最小值、固定值、多倍行距等方法恰当地调整行距。

7、分栏设置:

分栏的数目恰当(不可以一栏,也不易栏数过多),同一标题下的内容分栏后相对集中

8、图形对象的使用:

必须使用图片、自选图形、艺术字和文本框中的三种以上的图形对象。其中,标题要用到艺术字(至少有一处),插图要求有一处必须是图形对象的组合,运用要恰到好处,数量不易太多,内容、位置设置要与版面及内容协调。能够将图形对象与周围的文本形成四周环绕、上下环绕等关系,从而掌握图形对象与文本的环绕设置。

除此之外,在时间的管理上,要求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有计划地完成任务。具体来说,布置任务之后,能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主题的确定、版面的设计、搜集素材,在制作过程中认真进行学习制作,在总结交流课前上交作品。

2、任务的提出

首先,演示一个范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便为学生提供清

晰的学习预期,在技术和主题上对学生的制作起到引导作用。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制作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另外,还可以启发和拓展学生的思路。

然后,再演示另一个范文,通过和上一个样文的对比,让学生主动发现并回答产生不同排版效果的原因。接下来就学生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讲解、操作。即把图文混合排版中要特别注意的操作一一图形对象与文本的环绕以及图形对象的组合进行讲解说明,并提醒学生在操作中一定要把握操作要领,并且反复地去练习。

最后,将制作“电子小报”的选题范围、时间安排、评价标准以任务书的形式给学生布置

3、学生实践

这一阶段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学生的自主选题、搜集素材、进行制作,如下表:

  以上就是这篇范文的全部内容,讲的是关于学生、任务、学习、驱动、问题、教师、教学、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相关热词搜索:驱动 教学 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总结 教师工作总结教学任务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0 版权所有 人事培训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14009742号-22